研究生培养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初次分配方案

发表于: 2019-05-24 17:04 点击:

为了建立与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度竞争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根据《深圳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深圳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试行办法》《深圳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以及学校领导批示要求等,特制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初次分配方案。

一、学术学位招生计划的初次分配

2019年的招生简章中,学术学位计划按照908人预分配。学院按照如下规则分配:

1.基础指标。按照各学院前3年学术学位招生平均录取人数的75%确定,共690个。

2.绩效指标。依据《深圳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按25%的比例在各学院之间竞争性分配,共230个。

3.导师质量调节指标。按照各学院2019年通过招生条件审核的导师名单中无课题导师(理工医)及“三无”导师(人文社科)数量扣减。每3名“三无”(理工科无课题)导师扣1个指标,共扣减19个。

4.生源质量调节指标。按照2018年各学院学术学位生源质量与学校平均值比较来确定。生源质量以“推免权单位生源数量/实录人数”来衡量。全校该数值为80.58%。低于平均值每10个百分点扣减1个指标,高于平均值每5个百分点的奖励1个指标,共用7个。

二、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初次分配

2019年的招生简章中,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计划除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外,按照2018年招生简章进行预分配;全日制专业学位计划按照1082预分配。全日制专业学位计划的指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基础指标。由于2017年是第一年统筹全日制、非全日制招生,2019年按各学院上两个年度实际录取专业学位人数(不含联合培养及配套)为基数,按比例分配790个。

2.生源质量调节指标。按照2018年各学院专业学位生源质量与学校平均值比较来确定。生源质量以“推免权单位生源数量/实录人数”来衡量,根据与全校平均值的差距进行奖励或扣减。每高于全校2个百分点奖励一个,低于全校平均暂不扣除。一共奖励28个。

3.社会需求。按工程类别和非工程类别两类分别统计招生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以专业学位“实际参加考试人数/简章公布招生人数”来反映,根据与全校相应类别(工程类别/非工程类别)平均值的差距进行奖励或扣减。每高于全校20个百分点奖励一个,低于全校平均暂不扣除。一共奖励52个。

4.实践基地。对学校新认定/评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每个按照校级2个、省级4个和国家级6个三个层次,分别给以奖励指标。一共奖励62个。

5.新招生专业。应用技术学院指标依然为30个,其他新增专业指标为20个。应用统计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各15个。一共使用指标150个。

6.其他情况。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超过70个。每个非全日制转入全日制专业招生人数15个。

三、其他说明

1.根据校领导指示,应预留学术学位机动指标100个作为接收推免生机动指标。

2、学术学位预留指标一是作为接收推免生奖励指标。设立竞争性的接收推免生奖励指标用于激励推免生接收工作突出的专业,先到先得。根据以往接收推免生报名情况,统一划定了各专业获得机动指标的阈值,各专业接收推免生超过阈值,即可获得奖励指标(奖励指标设上限,为该专业简章指标的20%)。

学术学位预留指标二是作为特聘教授和学校3+1人才倾斜指标。根据特聘教授和学校3+1人才实际指导上一年度学术学位新生(2018级)的培养情况(师生互选结果),按落实人数根据比例分配该指标。

3、专业学位预留少量指标用于柔性接受推免。柔性接收推免生并绑定为培养阶段导师,可优先使用该指标,每位柔性最多使用指标一个。如有剩余指标将根据2019年专业学位推免生录取情况进行竞争性使用。

4.根据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按一级学科参评的原则,同时为了提高招生生源质量,各一级学科授权点原则上按一级学科招生,下设学科方向,不再按二级学科招生,如继续按二级学科招生,学校在分配机动指标时将不予考虑。

5.根据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有关招生和优秀在校生人数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中关于招生录取规模的要求,以及2014年学位点专项评估反馈的有关招生规模小的整改意见,研究生院将要求各招生学院(部、中心)在进行招生指标二次分配时必须保证所有招生专业(含二级学科专业)达到5个招生指标的最低要求,否则不得上招生专业目录。

6.各学院具体指标分配情况请登录深圳大学网上服务办事大厅查看,并请于7月12日前分配到各招生专业。

研究生院

2018年7月9日

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B2栋 邮编:518071 电话:0755-86930097

粤ICP备11018045号-7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问题反馈邮箱:guoyanke@szu.edu.cn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