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材料学院学术报告二十二:表面活性自组装胶束阵列

发表于: 2025-07-11 09:27 点击:

报告主题:表面活性自组装胶束阵列

报告嘉宾:邱惠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时 间:2025年7月18日(周五)上午9:00点

地 点:材料学院536会议厅

报告人简介

邱惠斌,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资助,入选青年千人、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活性自组装、多功能纳米阵列、弯曲稠环芳烃功能材料等。研究成果以通信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多次被Science、Nat. Rev. Chem.等期刊媒体作为亮点进行评述。

报告内容简介

微纳米阵列结构广泛存在于生物体表面和人造材料表面,赋予了表面丰富而独特的功能。在生命体系中,表面微纳米阵列是实现众多生物功能的关键结构。生命体中的微纳米阵列大部分都是柔性的,例如眼球、耳蜗、呼吸道等器官表面上的纤毛,它们承载着感知、输送、保护等重要的功能,这些纤毛不但具有纤柔的形态与精确的尺寸,同时还具备多级次的微纳米结构。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主要是模量较高的硬质微纳米阵列,受限于制备过程中高表面能引起的团聚、塌缩等问题,目前已开发的微纳米合成与加工技术难以像生命体一般构建高长径比的柔性微纳米阵列,在柔性主干上进一步构筑复杂的多级次结构更是异常困难;由于缺乏便于功能修饰的柔性多级次结构,传统的微纳米阵列功能拓展也较为困难。针对上述挑战,报告人提出了“表面活性自组装”新思路,建立了在各类材料表面构筑柔性多级次胶束阵列的普适性方法;设计合成了系列表面活性自组装基元,发展了胶束刷毛导向的外延功能化策略,实现了胶束阵列多级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化定制;完成了胶束阵列在各类部件表面的高效构筑,推动了多类功能单元的精准集成与协同,开拓了胶束阵列的高性能催化、传感与能源应用。

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前来参加!

材料学院

2025年7月12日

撰稿:张晓颖、黄忠衍 审核:王东、王雷

地点 材料学院536会议厅 时间 2025年7月18日
时分 上午9:00点 星期 周五

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B2栋 邮编:518071 

粤ICP备11018045号-7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问题反馈邮箱:guoyanke@szu.edu.cn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