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题: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
报告嘉宾:胡振华(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时 间:2024年10月21日(周一)下午4点30
地 点:材料学院B2-537会议厅
报告人简介
胡振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杰青、优青、北京市杰青。长期从事光学分子影像及相关信息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医工交叉。近五年以一作和通讯(含并列)发表高质量SCI论文 40 余篇,包括综合类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 篇、信息类 IEEE Trans、临床及临床评论类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等。工作获 Nature 子刊专题评述及多位国际权威专家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国际首次临床应用”评价。任中国图学学会理事及多个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编委等。
报告内容简介
常规诊疗手段难以发现微小病灶,成为导致肿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近红外二区(thesecondnear-infraredwindow,NIR-II)荧光成像具有高穿透深度、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优势,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微小肿瘤检测的临床问题,报告人团队通过近红外二区成像方法的创新、小动物及临床成像系统的研发、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开展,最终将研发的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临床肿瘤成像,检测到现有影像难以发现的肝癌微小病灶,提高术中肿瘤检出率。相关工作发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Nature子刊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术后五年随访结果表明,较同期对照组,肝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下降14.6%,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相关工作获得多位国际权威专家“国际首次(first-in-human)”评价,也被国内临床教科书章节收录。同时,报告人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将所研发的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拓展应用到脑胶质瘤、囊性肾肿瘤、子宫内膜癌等多个癌种的荧光手术导航中,开展肿瘤边界以及微小病灶和残余病灶的术中成像,辅助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此外,还开展了脑胶质瘤供血动脉以及宫颈癌细小盆腔自主神经术中高分辨成像,减少术中医源性损伤,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基于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工作,报告人牵头制定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的团体标准,推动技术标准化和使用规范的建立;同时,报告人与合作医院共同撰写并发表肝癌等癌种诊疗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动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多家医院不同癌种的推广应用。报告人团队开展近红外二区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国际首次典型应用到行业应用,再到规模化应用,真正解决临床问题,造福病人。
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前来参加!
材料学院
2024年10月21日
撰稿:张晓颖、王春枫 审核:王东、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