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发表于: 2023-04-11 22:50 点击:

2022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学院(部)

材料学院

学科代码

0805

一级学科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位级别

□硕士 □博士

适用学生类型

□全日制 □非全日制  

用于留学生

□是 □否  

适用年级

  2022 级开始适用

制定时间

修订时间

一、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本专业主要从事先进碳材料及功能金属与器件、新能源材料、新型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贵金属和功能薄膜、功能高分子与能源材料、先进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微纳功能材料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或合成工艺、材料性能和材料服役之间关系(理论与模型)的科学,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与材料合理应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团结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培养方向

一、先进碳材料及功能金属与器件

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新能源(电池、电催化、水裂解、超级电容、热电)、移动穿戴设备精密结构件、存储传感器、有机污染物处理等应用领域,侧重于新型炭功能材料(/炭复合材料、纳米碳管、线阵列、石墨烯、碳量子点)、氧化物/有机物功能薄膜、金属非晶等新型结构功能材料及器件等进行研究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材料制备新工艺、新材料及材料复合、显微微观及电子结构、性质与性能、理论计算和模拟、失效分析及逆向工程等方面。

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半导体致冷、废热回收、地热利用、储能及氢能等领域,针对热能与电能之间的高效直接相互转换、锂电池安全、快充、续航和寿命以及氢能利用等问题,开展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锂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高性能热电、锂电池、质子交换膜、碱性膜、反应催化剂、双极板、扩散层和微孔层等材料及其微观结构设计与调控、相应的热力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

三、新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本培养方向针对发光、显示、光电探测、太阳能电池、高压功率器件、光电催化、气敏传感等应用领域,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原子层外延法、磁控溅射法、高温气相沉积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制备手段,开展新型半导体薄膜材料和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解决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领域中的材料、物性及器件问题。

四、纳米材料与贵金属和功能薄膜

本培养方向侧重于柔性电子、能源、贵金属饰品等应用领域,开展纳米贵金属及合金材料、钛基薄膜材料以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智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器件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材料制备与新工艺、纳米材料的表征、复合材料、电化学相关计算和模拟、失效分析等方面。

五、功能高分子光电与能源材料

本培养方向侧重于光电子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生物与化学荧光传感器)、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材料,智能器件以及高性能电池、能源转换及有机半导体器件等领域,开展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器件、高分子能源材料(燃料电池隔膜材料、热电材料、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形状记忆聚合物,液晶功能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等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六、先进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

本培养方向侧重于生物安全防护、节能环保、可穿戴柔性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开展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抗菌抗病毒、除螨、储能、介电、防腐、催化、吸附分离等)和智能高分子材料(刺激响应高分子、生化传感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皮肤等)的设计合成、智能制造(增材制造、静电纺丝等)、流变学、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

七、电化学能源与电子信息材料

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新电化学能源(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超级电容等)和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微纳光子器件、印制电路板)等应用领域,侧重于高比能储锂储钠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材料、电催化材料、集流体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电子电镀材料、导电导热材料等进行研究开发。研究内容涉及电化学能源与电子信息材料的理论设计、调控制备、结构表征、器件组装、机理分析、性能测试及推广应用研究。

四、学制与最长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研究生应该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

对于学习成绩及科研情况表现特别优秀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但其在学年限不得低于2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学年,其他时间用于学位论文和实践环节。经研究生本人申请、学院同意、研究生管理部门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指导。

2.研究生应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学习任务,承担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

3.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参照《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规定》执行。

4.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原则上应补修本学科、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由导师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予以确定。

课程类别学分及门数要求

总学分:31; 公共必修:(最低学分8 ,最少门数4); 专业必修:(最低学分10 ,最少门数4); 专业选修:(最低学分11 ,最少门数5); 必修环节:(最低学分2 ,最少门数6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必修

0803258

基础英语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MSE5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110314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2003077

数值分析

3

60

第二学期  

考试

选修

专业必修

MSE5005

固体物理

3

6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2门、
只选6

MSE5006

材料表面与界面

3

60

第二学期  

考试

只选2门、
只选6

MSE5007

结构化学

3

6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2门、
只选6

MSE5008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3

6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2门、
只选6

MSE5009

半导体材料物理

3

6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2门、
只选6

——

论文写作指导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

专业英语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专业选修

MSE5013

X-射线衍射学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21

先进聚合物加工与流变学

2

40

第二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5

功能高分子材料

2

40

第二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9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7

材料热力学

2

40

第二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8

电化学研究方法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4

粉末冶金技术

2

40

第二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6

半导体器件物理

2

40

第二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20

非平衡凝固新型金属材料

2

40

第一学期  

考试

只选4门、
只选8

MSE5011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3

60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必修环节

3403050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

0.5

10

第二学期  

考试

必修

3403051

心理健康教育

0.5

10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3403052

劳动教育(含教学或社会实践)

0.5

10

第五学期  

考查

必修

3403053

中期综合考核

0

0

第四学期  

考查

必修

3403054

实验室安全教育

0

0

第一学期  

考试

必修

3403055

学术交流活动

0.5

10

第五学期  

考查

必修

八、 培养环节及考核要求

环节名称

内容及考核要求

考核方式

备注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符合学科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中期综合考核、学术交流活动、劳动教育等)、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安排和要求。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纸质文档由学院保存,电子文档上传至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应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学习任务,通过必修环节考核,承担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

考查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

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周开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组织研究生学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理工医科)以及相关 MOOC 课程。研究生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上述学习,并登录研究生管理系统完成学术规范问卷测试。若测试成绩达到90分合格线,则研究生通过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考核;否则其应重新学习和测试,直至达到合格线为止。若测试成绩未达到合格线,则会导致其无法通过中期综合考。

考试


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后第一学期组织研究生学习相关MOOC课程,帮助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若 MOOC 课程学习成绩达到60分及格线,则研究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获得相应学分;若成绩未及格,可按照《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成绩考核管理办法》(深大〔2017196 13号)申请重修。若研究生未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环节学分,则无法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考试


实验室安全教育

入学第一学期,联培研究生需要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成绩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以及科学研究。

考试


中期综合考核

参照《深圳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中期综合考核办法(试行)》[深大校发〔2021100]。思想品德考核、课程学习考核、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考核和学术创新能力考核均合格的硕士生,其中期综合考核结果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中期综合考核结果为通过者,可进入学位论文的开题阶段。中期综合考核结果为不通过者,根据不同处理意见,遵照深圳大学相关文件执行。

考查


开题报告

1.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研究内容。一般在第四个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 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开题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经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3. 凡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原则上应于一个月后、六个月内重新选题并再次组织开题。再次开题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同时原则上应予以推迟毕业;再次开题仍未通过者,予以退学处理。

4. 若学位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进行开题,以保证开题报告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评审结果汇     总报研究生院,原件由各培养单位保存。

汇报


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做学术报告等。研究生应参与10次(含)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的考核工作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学期完成,采用研究生书面报告、导师签字认可、学科点审核、学院审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考查


劳动教育(含教学或社会实践等)

研究生至少应承担1门课程1个学期的课程助教工作,或实验助理、实验室建设、社会调查、野外科考、实务部门合作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社会劳动实践,并不少于40学时。劳动教育(含教学或社会实践等)考核工作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学期完成。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考查


备注


九、 创新成果要求

十、 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研究生论文要求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书出版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2014)执行。

十一、 毕业与学位申请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按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深圳大学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等规定申请学位。论文评阅按照《材料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规定》执行,答辩环节按研究生院有关文件规定的程序执行。论文答辩通过,方可准予毕业。学位申请由材料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推荐,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

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未参加毕业(学位)论文答辩或毕业(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发给结业证书。

硕士研究生在结业后一年内可以重新申请一次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在结业后两年内可以重新申请一次毕业(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毕业时间、获得学位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十二、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1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

材料研究学报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4

金属学报

5

中国物理快报

6

高分子学报

7

复合材料学报

8

硅酸盐学报

9

Science

10

Nature及其子刊

11

Adv. Funct.     Mater.

12

Adv. Mater.

13

Adv. Eng.     Mater.

14

Adv.     Energy. Mater.

15

Small

16

J. Am.     Chem. Soc.

17

Nano Lett.

18

ACS Nano.

19

Chem. Mater.

20

J. Phys.     Chem. A&B&C

21

ACS Appl.     Mater. Inter.

22

Langmuir

23

J. Phys.     Chem. Lett.

24

Chem. Soc.     Rev.

25

Energ.     Environ. Sci.

26

J. Mater.     Chem.

27

Phys. Chem.     Chem. Phys.

28

Mat. Sci.     Eng. R.

29

Mater. Sci.     Eng. B-Adv

30

Mat. Sci.     Eng. A-Struct.

31

Mater.     Chem. Phys.

32

Acta Mater.

33

Intermetallics

34

Scripta.     Mater.

35

J. Alloy.     Compd.

36

J. Am.     Ceram. Soc.

37

Am. Ceram.     Soc. Bull

38

J. Eur.     Ceram. Soc.

39

Comp.     Mater. Sci.

40

J. Mater.     Sci.

审核意见

学院(部)学位评定分委会意见

目录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要经过一级学科学位评定分委会审议并签署意见。  

通过:______________
 
不通过:____________
 
弃权:______________

主席签名:  负责人签名:  公章:

 

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B2栋 邮编:518071 

粤ICP备11018045号-7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问题反馈邮箱:guoyanke@szu.edu.cn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