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导师:刘福生、陈光明、刘静、刘光良、轷喆、朱光明、张朝华、李煜、胡利鹏、杨金龙、刘卓鑫、梁丽荣,叶振强
研究方向简介
本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半导体致冷、废热回收、地热利用、储能及氢能等领域,针对热能与电能之间的高效直接相互转换、锂电池安全、快充、续航和寿命以及氢能利用等问题,开展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锂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高性能热电、锂电池、质子交换膜、碱性膜、反应催化剂、双极板、扩散层和微孔层等材料及其微观结构设计与调控、相应的热力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直接转换,在半导体致冷、废热回收、地热利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以相图及晶体结构分析为基础,进行材料成分设计及性能优化的深入研究。
导师简介
刘福生 深圳大学教授。2005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测试分析协会理事,广东省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为热电材料与器件、相图与相结构。利用高熵效应降低热电材料晶格热导率,利用纳米第二相界面效应解耦热电性能参数,提高热电优值;探索合适的阻挡层制备各种热电器件。近年来,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Email: fsliu@szu.edu.cn
陈光明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发表期刊论文210余篇,获得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学术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基金会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奖励,担任/曾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理事、Nano-Micro Lett.(影响因子31.6)等期刊编委、RSC Adv.副主编、Compos. Commun.和Energy Mater. Adv.热电专刊客座编辑等。
Email: chengm@szu.edu.cn
刘静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环境断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宝钢教学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金属能源材料、金属功能材料、材料服役安全等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氢能储运用高性能合金、高等级软磁合金等方面积累深厚。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省重大研发计划3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和专著3部,在J. Mater. Sci. Tech., Corros. Sci., Mater. Design., Int. J. Hydrogen Energy, Mater. Sci. Eng. A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Email: liujing33@szu.edu.cn
刘光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A类),美国化工协会高级会员,曾担任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纳米颗粒组主席。 1992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500强公司研发和工程部门科研和管理岗位工作了20年,有统筹和管理跨国技术团队和科研项目的经验。长期从事颗粒技术研究进行产品开发和开展工艺设计,多次成功地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中试量产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研究方向主要开发不同特性的微纳米颗粒材料,用于新能源电池、半导体、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已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美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项。
Email:ggliu@szu.edu.cn
轷喆,特聘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获得者。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取得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和材料工程硕士学位,并于2019年获得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学位。参与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国自然青基、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深圳市孔雀团队等;连续四年(2021-2024)入选Clarivate(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交叉领域),斯坦福大学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获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五)。研究方向为新型储能电池材料及器件,以锂、钠离子电池研究为主,发展功能型电极材料、新型电解液,研究电化学反应机制、动力学过程,探究多相界面反应等。在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SCI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ESI高被引文章20篇,被引超15000余次,H因子57。
Email: huzhe@szu.edu.cn
朱光明 副教授, 美国化学学会员,2017-2021年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碱性阴离子导电膜,电化学析氢和析氧反应催化剂,电化学氢氧化和氧还原催化剂,用于生物医疗和新能源的水凝胶材料,bio-inspired材料,基于微胶囊与乳液凝胶的外援型自修复材料。近2年课题组在乳液凝胶的流变学和3D打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主要面向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自愈混凝土和生物细胞支架这几个应用领域。试制的PEM燃料电池和AEM电解水装置已经分别用在燃料电池重卡和海上风电制氢项目中,近10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
Email: gzhu@szu.edu.cn
李煜 深圳大学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双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主要进行新型半导体电子材料、新能源领域(热电材料与锂电材料)的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材料学的交叉学科;基于量子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新材料设计与器件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高端人才科研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IF>15)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被Materials views China报道,申请专利3项。
Email: liyu@szu.edu.cn
张朝华 深圳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20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3-2017)。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热电材料和器件、热电输运和理论、二维材料等研究。主持国家、省、市、校级项目5项,长期担任AM, AFM, Nano Energy, JMCA, ACS AMI, JMCC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 Commun.、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Mater. Today Phys.、JMCA、JMCC、ACS AMI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Email: zhangch@szu.edu.cn
胡利鹏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19年加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长期从事块体热电材料研究工作,围绕硫属化合物热电性能的提升,在化学键调控、点缺陷调控、微结构调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2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在Innovation、Nat. Commun.、Sci. Bull.、Interdiscip. Mater.、Appl. Phys. Rew.、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Adv. Sci.、NPG Asia Mater.、Acta Mater.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SCI被引4600余次,第一作者单篇被引最高670余次,15篇被引超过100次,H因子31(Web of Science数据)。获得国际热电学会Goldsmid奖、中国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Email:hulipeng@szu.edu.cn
杨金龙,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导,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化学会成员。2014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回国加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研究方向为复合纳米材料与新能源转化&存储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申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 (1篇), eScience (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 PNAS (1篇), Advanced Materials (3篇), JACS (2篇), Angewandte (3篇),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3篇)和Nano Letters (3篇)等。SCI期刊引用6000余次,H-index为45,EIS高被引论文10篇,热点论文2篇,单篇最高引用436次,大于100次引用的论文18篇。长期担任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和ACS Nano等10余本高品质学术期刊审稿人和仲裁专家;现担任eScience, 中国化学快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EcoMat等期刊青年编委。Email: yangjl@pkusz.edu.cn; yangjl18@szu.edu.cn
刘卓鑫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本硕毕业于四川大学(2012、2015),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2019)。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水系能源存储与转换,包括水系电池、热电池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Chem. Soc. Rev.、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合著共发表论文80余篇,获引用14000余次,h-index为53(截至2024年8月)。授权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等项目。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2、2023)、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担任欧洲研究委员会(ERC)项目评审专家、Front. Chem.副编辑、Nano-Micro Lett.青年编委、J. Energy Chem.青年编委,担任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等多个著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Email: liuzhuoxin@szu.edu.cn
梁丽荣 助理教授,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C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及其柔性热电器件研究,包括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粒子复合热电材料薄膜、热电气凝胶、热电纤维及其柔性器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基金、深圳市稳定支持面上项目,在Adv. Funct. Mater.、Nano-Micro Lett.、Nano Energy、Sci. Bull.和Mater. Horiz.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Email: lianglirong@szu.edu.cn
叶振强,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承担过博士后面上基金二等资助、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项目、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热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微纳尺度热测量。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十余件,其中授权2件。
邮箱: yezq@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