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导师:刘福生、陈光明、刘静、刘光良、轷喆、张朝华、李煜、胡利鹏、杨金龙、刘卓鑫、梁丽荣、叶振强、谢川、常成帅
研究方向简介
本方向立足国家战略性需求,聚焦半导体热电转换、工业余热回收、地热利用、电化学储能、氢能与核能领域,重点突破热电能高效转换、锂电池安全性能强化与快速充电技术、氢能规模化开发与利用三大核心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体系覆盖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先进锂电池电极材料及电解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抗氢脆金属材料、极端环境服役合金、聚合物微纳米复合材料,深度融合机器学习、相图热力学分析、晶体结构解析、第一性原理计算等先进方法,系统开展材料成分及微观结构设计、多尺度性能调控与优化研究。致力于突破能源转换、输运及存储领域的技术瓶颈,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材料科学与器件工程的创新解决方案。
导师简介
刘福生 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市级)。 2005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测试分析协会理事,广东省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为热电材料与器件、相图与相结构。利用高熵效应降低热电材料晶格热导率,利用纳米第二相界面效应解耦热电性能参数,提高热电优值;探索合适的阻挡层制备各种热电器件。近年来,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Email: fsliu@szu.edu.cn
陈光明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发表期刊论文230余篇,获得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斯坦福大学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2020-2024年)、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学者、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学术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基金会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奖励,担任/曾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理事、Adv. Compos. Hybrid Mater.(影响因子21.8)等期刊副主编、Nano-Micro Lett.(影响因子36.3)等期刊编委、Compos. Commun.和Energy Mater. Adv.等期刊热电专刊客座编辑等。Email: chengm@szu.edu.cn
刘静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新能源材料服役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的服役安全与强韧化、金属功能材料及金属能源材料等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钢铁抗氢脆设计、耐蚀与强韧化性能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省重大研发计划3项、重点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在Acta Mater., J. Mater. Sci. Tech., Corros. Sci., Mater. Design., Int. J. Hydrogen Energy, Mater. Sci. Eng. A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部,成果应用于西气东输、江汉七桥等重大工程。
Email: 453800295@qq.com、liujing33@szu.edu.cn
刘光良(LIU,GUANGLIANG GARY)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A类),美国化工协会高级会员,曾担任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纳米颗粒组主席。 1992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500强公司研发和工程部门科研和管理岗位工作了20年,有统筹和管理跨国技术团队和科研项目的经验。长期从事颗粒技术研究进行产品开发和开展工艺设计,多次成功地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中试量产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研究方向主要开发不同特性的微纳米颗粒材料,用于新能源电池、半导体、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已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美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项。
Email:ggliu@szu.edu.cn
轷喆,特聘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获得者。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取得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和材料工程硕士学位,并于2019年获得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学位。参与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国自然青基、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深圳市孔雀团队等;连续四年(2021-2024)入选Clarivate(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交叉领域),斯坦福大学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获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五)。研究方向为新型储能电池材料及器件,以锂、钠离子电池研究为主,发展功能型电极材料、新型电解液,研究电化学反应机制、动力学过程,探究多相界面反应等。在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SCI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ESI高被引文章20篇,被引超15000余次,H因子57。
Email: huzhe@szu.edu.cn
李煜 深圳大学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3)。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特色:基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算法的新材料设计与器件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高端人才科研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Micro Letters, JMCA, JMCC, ACS AMI, AS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被Materials views China报道,授权发明专利3项。Email: liyu@szu.edu.cn
张朝华 深圳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20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3-2017)。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2022)。主要从事热电材料和器件、热电输运和理论、二维材料等研究。主持国家、省、市、校级项目5项,长期担任AM, AFM, Nano Energy, JMCA, ACS AMI, JMCC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 Commun.、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JMCA、CEJ、MTP、JMCC、ACS AMI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Email: zhangch@szu.edu.cn
胡利鹏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2015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19年加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长期从事半导体热电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围绕硫属化合物电声传输参数的解耦机制及其协同优化,以化学键合理化设计与定量化调控为研究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内的纵向课题十余项,在Nat. Commun.、Adv. Mater.、Sci. Bull.、Innovation、Interdiscip. Mater.、Appl. Phys. Rew.、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Adv. Sci.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SCI被引5400余次,第一作者单篇被引最高760余次,14篇被引超过100次。获得国际热电学会Goldsmid奖、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深圳大学杰出本科教学单项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和“挑战杯”省赛一等奖指导教师等荣誉;担任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Rare metals》期刊青年编委。
Email: hulipeng@szu.edu.cn
杨金龙 深圳大学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广东省杰青,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化学会成员。2014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回国加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研究方向为复合纳米材料与新能源转化&存储技术。近5年以通讯和一作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Nat. Chem. Eng. 1篇、Nat. Commun. 3篇、PNAS 1篇、Adv. Mater. 5篇、Prog. Mater. Sci. 1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J. Am. Chem. Soc. 2篇、Nano Lett. 3篇、Adv. Energy Mater. 3篇和eScience 1篇,IF>10的论文32篇,ESI高被引论文10篇。被Science等权威期刊正面引用7000余次,H因子50。现担任eScience和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长期担任Adv. Mater.和Nat. Sustain.等10余种高品质学术期刊审稿人和仲裁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5项。参编“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材料服役失效分析》,申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指导学生获2023年工信部产业融合发展-新工科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和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10余项竞赛奖励,获广东省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奖、深圳大学优秀本科教学单项奖和新锐研究生导师等荣誉。
Email: yangjl18@szu.edu.cn
刘卓鑫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本硕毕业于四川大学(2012、2015),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2019)。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热电池、水系储能电池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Chem. Soc. Rev.、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4篇,合著共发表论文90余篇,获引用超17800次,h-index为61(截至2025年8月)。授权中国专利2项、美国专利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等项目。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2、2023)、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2024)、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英国皇家化学会JMCA新锐科学家等奖励荣誉,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委员、欧洲研究委员会(ERC)项目评审专家、Front. Chem.副编辑、Nano-Micro Lett.青年编委、J. Energy Chem.青年编委,以及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等多个著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Email: liuzhuoxin@szu.edu.cn
梁丽荣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C类),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双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澳门大学。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及其柔性热电器件研究,包括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粒子复合热电材料薄膜、热电气凝胶、热电纤维及其柔性器件等,探究其在可穿戴、物联网、智能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基金、深圳市稳定支持面上项目,在Adv. Funct. Mater.、Nano-Micro Lett.、Nano Energy、Sci. Bull.和Mater. Horiz.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2篇ESI高被引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担任EcoEnergy期刊青年编委。
Email: lianglirong@szu.edu.cn
叶振强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承担过博士后面上基金二等资助、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项目、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深圳市稳定支持等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热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微纳尺度热测量。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no-Micro Lett., Int. J. Heat Mass Tran.;Chem. Mater.; Carbo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授权2项。
邮箱: yezq@szu.edu.cn
谢川,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刘光良特聘教授团队专任教师。本硕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其后于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材料表界面功能化改性及应用、聚合物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以及锂电池关键材料如电极材料改性/先进集流体/电极结构设计以及固态电解质及其原位制备等。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CS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邮箱: xiechuan@szu.edu.cn
常成帅,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光良特聘教授团队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及器件(包括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及聚合物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dvanced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邮箱:cschang@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