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子与新型电池材料
招生导师:彭孝军、王雷、向雄志、谷坤明、苏轶坤、刘斌、潘成军、刘丹青、黄扬、刘一、刘琛
彭孝军,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细化工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院长、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创始会士、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日用化学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高端专用化学品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形成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探针分子平台,为解决复杂体系荧光信息的定量获取提供了新方法,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构建的耐候性喷墨打印染料产品体系,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成为彩色喷墨打印耗材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制的荧光探针在血液细胞分析系统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了我国在血液临床分析装备领域从空白到国际一流的跨越。
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0余项、ISO国际标准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4项省部级一/特等奖等科技奖励。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8年被评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多年入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简介:
柔性电子方向主要开展柔性热电、柔性传感、柔性显示、柔性能源转换与存储、柔性无机功能薄膜、可穿戴电子织物的关键材料开发与器件集成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关键柔性发光材料、荧光分析、检测与成像、纳米半导体器件、磁性功能薄膜。
柔性电子方向招生导师:向雄志、谷坤明、刘斌、潘成军、刘丹青、刘一
新型电池方向主要开展柔性锂/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多价离子电池(锌/镁/钾)的关键材料开发与器件集成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柔性固态电解质、柔性电极。
新型电池方向招生导师:王雷、苏轶坤、黄扬、刘琛
负责人:王雷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杰青,荔园学者,材料学院院长,九三学社市委委员,南山区七届人大常委。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电驱动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特种尼龙工程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和高分子热电材料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项目4项,省基金2项,市基金8项,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ngnew Chem. Int., Adv. Funct. Mater., Small等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引用5500余次,H因子40,申请专利20余项,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名单。
办公室:B2-505 邮箱:wl@szu.edu.cn
成员:向雄志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透明导电材料研究与开发。包括纳米贵金属材料以及金属网格腐蚀技术等。近年来,参与国家重点公关项目1项,深圳市项目2项,获得相关发明专利授权7项,与珠三角地区多家相关企业有项目合作关系。
办公室:B2-412 邮箱:xiyun_cn@szu.edu.cn
成员:谷坤明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理学博士。2016-2017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柔性衬底上新型功能薄膜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包括新型合金及氧化物陶瓷材料等。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和一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研究项目。主持一项深圳市科研项目和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在RSC adv., Nanotechnology, J. Eur. Ceram. Soc., Corros. Sci.等SCI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办公室:B2-412 邮箱:kmgu@szu.edu.cn
成员:苏轶坤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光电催化及石墨烯,磁性-半导体纳米异质结的制备及性能。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两项,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noscale, Electrochi. Acta, T. Nonferr. Metal. Soc., Int. J. Energy R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办公室:B2-410 邮箱:yikun@szu.edu.cn
成员:刘斌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便携式荧光探针及医学诊断器件的设计与开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Trend. Anal. Chem., ACS Sens., Sens. Actuators B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办公室:B2-407 邮箱:bliu@szu.edu.cn
成员:潘成军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筑波大学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具有光、电活性的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凝聚态物理研究,并探索该类材料在热电器件中的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 (3篇),Mater. Horiz. (1篇),J. Mater. Chem. A (1篇) 等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余篇。
办公室:B2-405 邮箱:pancj@szu.edu.cn
成员:刘丹青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讲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获化学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在Sci. China Chem.,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Mater. Horiz.等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办公室:B2-408 邮箱:dqliu@szu.edu.cn
成员:黄扬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B类人才。主要从事低维度材料的制备及其表面调控,同时实现研制新颖微/纳结构电子、能源存储器件。在ACS Nano,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ngew. Chem. Inter. Edit., Chem. Soc. Rev., Energy & Environ. Sci., Nat. Commun., Nano Energy等杂志发表相关学术文章70余篇,其中13篇文章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ndex为47。2019年入选Nature Index材料科学领域后起之秀年轻科学家(全球共五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765-0);2020和2021年分别入选斯坦福全球Top 2%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担任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创办的《Nano Research Energy》期刊青年编委。
办公室:B2-416 邮箱:yanghuang@szu.edu.cn
成员:刘一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理学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主要从事有机多孔材料的拓扑结构探索和功能开发、特殊有机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柔性荧光传感材料的开发等。
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至今已经在J. Am. Chem. Soc. (2篇) , Adv. 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并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各1项,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引用最高达500余次。
办公室:B2-415 邮箱:liuyiacee@szu.edu.cn
成员:刘琛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C类人才。长期从事固态锂/钠离子电池用固体电解质、可穿戴柔性储能器件、 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化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教育部港澳台交流项目、省、市等科研项目8项。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Sci.、Nano Energy、Small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SCI期刊《Rare Metals》、《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期刊青年编委。
办公室:B2-415 邮箱:liuchen@szu.edu.cn